查看原文
其他

金钱和科研,就是“青椒”们的诗和远方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青是青涩,年青,而椒,既指教师,也说焦虑,一语双关。中国目前有超过86万人,占据了全国高校教师总人数的63%以上。在外人看来,高校教师似乎是一个各个方面都令人满意的理想职业。但实际上,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青年教师来说,其背后也有很多的辛酸、无奈、困惑、重压、挣扎。这其中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能深切地体会到。


近些年,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评议。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问题是金钱与科研。金钱是一切生活的本源,没有金钱必定举步维艰,何况“青椒”这类用学术撑起生活的人,经济是在支撑其学术之下所必须的。而科研项目,由于职称评定的硬性规定,则是青年教师在发展中向上或向下的决定性因素,科研成果决定立场与位置。在科研基金越来越难申请的今天,有没有基金基本决定了未来的职业上升通道是否开放。


青年教师,热血未凉,有出生旭日般的气息,是不肯停下脚步的,而与此同时,各界压力蜂拥而至,加重了他们身上的负担,而究其根源,多是源于物质所得不够满足精神需求。青椒们的生存现状目前是怎样的呢?他们真的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惨吗?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青椒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穷是原罪

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状况一直是社会各层比较关注的问题。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发布的一项有关高校教师的收入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5.9%,其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青年教师中近1/4的人收不抵支。一方面,跟其他行业的同龄人相比,高校青年教师收入较低。尤其是当青年教师与自己的本科同学作对比时,这种失落感会更加强烈。这些同学参加工作较早,经过多年的奋斗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而自己在多年寒窗苦读之后换来的是如此困窘的生活状态,因此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种知识无用的挫败感

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教育的作用与影响有夸大其词的倾向,对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负面评价较多,高校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青年教师的从教心理。而社会上的急功近利、虚假浮夸等不良风气,以及仅从物质层面来诠释成功的标准,对青年教师多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认为“作为教师主体和未来希望的高校青年教师,他们生存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职业倦态,‘不能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 李立国表示,发达国家青年教师收入基本处于全社会的中上等水平。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工资,而非像我们国家一些高校教师要依靠大量兼职去挣钱。因此,他认为,薪酬体系改革对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重点问题。

 

 基金!基金!

 最让“青椒”头疼的,还是职称的晋升问题。他们不能以主观的意愿来衡量它,因为有足够多的地方令人苦恼。硬性的标准摆在那里,纵然主观上得到认可,也无法定夺那些一刀切标准的固有存在,因为那是必要性的达标。作为给予“青椒”第一桶金的奖励制度——青年基金,同时也与科研项目等众多利益直接挂钩,影响力巨大。在“中基金”如同古时“中举”一般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骤变的情况下,“申基金热”折射出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活窘况。虽然教学的重要性不容质疑,许多高校也一再强调。但是,鼓励科研的呐喊却往往盖过了鼓励教学的呼声,青年教师也就不得不对其更加努力地追逐。

每年的6月到8月,青年基金的评审结果会陆续传出来,在科研人员聚集的网站小木虫和科学网上就会弥漫着一股“躁动的情绪”。《青年基金决定了一个年轻高校教师的科研生涯!》《评审青年科学基金中的问题与收获》《国家青年基金申请失败兼对中美科研不同的一些想法》这样的博文不断被置顶、热议,引发社会的关注。“申基金热”的背后,折射出目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仍然是重科研轻教学,虽然很多高校一再强调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鼓励科研的“手”远比鼓励教学的“手”强有力得多,“有很多硬杠杠”。然而,资助项目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申请项目数却成指数增长,有些青椒必然申请不到项目,也就注定了他们必定在非升即走的体制中将会失业。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从“学术民工”到“工蜂”

自嘲自己是“学术民工”的高校青年教师李林,入职三年以来,从出租房走出,便要立即乘坐公共汽车到任职的大学给学生上课,为了获取准备发表论文的研究数据,总要在实验室熬到凌晨两点多。每每挤夹在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李林总感觉有些气短胸闷。但这样的生活一成不变的在继续,使以李林为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师们感到疲乏,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除却生活的压力带来的疑惑之外,晋升的要求准则也让高校青年教师一度迷茫,不断长高的“职称墙”,在指标有限的情况下评审标准必然是“水涨船高”。无论是专任教学岗位还是专任科研岗位,在教师聘任上,每类岗位考核标准中科学研究所占的比重并无较大差异,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奖励等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标。

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处在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但矛盾的是,不少人认为,同社会其他行业收入比较,青年教师有着象征资本,比如说象牙塔内知识分子这个光环,就足以羡煞旁人。更何况他们还是公众眼里“地位高、收入高、学历高”的“三高”人群。自我定位与公众定位之间如此巨大的落差,也正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迷茫所在。当大厦之构成与倾颓系于他们一身,他们只能如同“工蜂”一般合勤劳与辛苦于一体,以自身乃至集合整个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力量去揭开中国教育困境的一角。

年轻的教师早已生存在压迫与无力之中,生活如洪水一般臃肿又无力地涌来,他们无法改变和推脱,只能硬着头皮硬撑下去。为此,他们要做许多和自己无关却又必须要做的事,但回报却无法支撑自己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更无从谈起。他们要认真、辛苦的做科研,但文章发表时却要成为其他人的作品,自己活脱成为一个被“知本家”剥削的“知识佃户”。这是自身能力的问题还是高校环境的问题?不断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青年教师该何去何从?这,依旧值得审视。 


 压力山大

都说断崖是山的挫折,是它产生了壮丽的瀑布,可当瀑布殆尽的时候,流水的巨大压力会全部显现。生活亦是,看似光鲜而理想的青年教师们,实则生活在沉重而巨大的压力之下,那时,你所认为的知识的力量,在三棱镜的折射下,变成了另外一种无形的压力,犹若一座座摆在知识背后的无形山峰,在你所看不见的地方,成为压垮青椒的一根根稻草。


彭锋(化名)今年33岁,国内名牌大学文科博士毕业,目前在北京某重点高校任讲师。他每周教8个课时,与一名教授一起承担了两项科研课题,没有行政职务。彭锋很忙,他计划3年内发表6篇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拿到副教授职称。为此,他把大半的时间分给了科研,其中不少又“耗在写标书、跑关系、找发票报销上”。彭锋每天都觉得自己“在跟时间赛跑”。他工作日的时间表通常是:上午读书、查资料,带几个学生做调研,撰写由老教授或系主任“挂帅”的课题报告;下午到学校教两个半小时的课,再找财务“弄1个小时的报销”。双休日里,除了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外,他给自己定了个“文献翻译计划”,为争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搜集素材。

轻松悠闲已不再是大学老师暑假常态,他们的“暑假作业”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忙于读书充电、练内功;其二是忙于学生,有些理工科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其三是忙于科研,现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门槛”抬高,往往要有省部级以上课题。有一位老师透露,为了贴补收入,课余或假期去校内外做兼职的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比较普遍,“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专业发展”。“当知识分子的眼界、旨趣和情怀,都缩到与时代精神没有关系时,时代精神在哪里安放?这是彭锋忙碌之余,经常涌上心头的问题。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当今社会转型,物价飞涨,高校改革,各类指标横行,青椒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搞好科研,做一名成功的青椒呢?

首先,作为青椒要注意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善待身体,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术之路好比一场马拉松,体力是基础中的基础。高校教师貌似时间自由,另有寒暑两假,每每为外人所艳羡,却不知道这种脑力劳动,没有上下班之界限,所谓长假,也只是不上课的科研时间而已。年轻学人往往在刚开始时,自身心气激励,外在压力兼具,不舍昼夜,写作备课,怠于休息,疏于锻炼,数年下来,虽说成绩斐然,也落下身心俱疲。作为一个青椒首先要善待自己,三餐定时,作息规律,到点关机,养成习惯。


其次,理性对待各种科研指标,尽量使其转化为正面激励的能量。现在的人文社科学界,显然已经不是处于林毓生先生所倡导的“比慢”的时代,而是各种刊物异化衡量,各类项目本末倒置,以多快好省为导向的平庸时代。当前刊物虽乱,但学术同行口碑犹在,好文章总有去处,项目虽乱,但毕竟财政尚属富裕,种类繁多,僧多而粥不缺,仍有一部分公平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不妨以博士论文为基础,适度扩展,拟定自己的研究计划,认认真真地做好课题论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须赶时髦去追随所谓指定题目(除非正好符合),也不要过于轻率地变换研究领域与主题。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心静气二三载,自然能水到渠成。

最后,认真地对待教学。在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之下,教学可能被压缩到次要的位置。但不管如何,需要以公心对待,对学生负责,不可心生怠慢,更不能敷衍了事。学人清誉口碑,学生乃第一评价者。我们都做过学生,个中三昧,不言自明,自可换位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才会有教学相长两相宜的佳话。

科学指南针长期致力于服务科研人员,无论您是青椒还是小硕老博,只要您有需要,我们都竭诚为您服务。指南针相伴,未来可期!我们暑假也不打烊哦~

-END-

推荐优惠

  1. 论文润色|最实用的五条SCI投稿建议!

  2. 科研干货|关于荧光定量PCR的一切

推荐阅读

  1. 材化生环低薪重灾区?985应届硕士的血泪校招复盘!

  2. 2019中国高校硕博待遇盘点,你每月能拿多少补贴?

  3. 生在山东,读博是我的错吗?

  4. 五年直博变八年硕士,学位滑铁卢的他经历了什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首样免单优惠券

科学指南针 科研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